李宗良,男,1975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8087金沙娱场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专业负责人,8087金沙娱场城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秘书,山东省原子与分子物理特色重点学科团队核心成员、“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团队核心成员。致力于分子电子学的理论研究工作,在分子器件的电学、力学、非线性电子学功能性质以及分子器件的理论设计等方面做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发展了弹性散射格林函数方法和一维透射结合三维修正近似(OTCTCA)等分子电子学理论方法,编写了计算分子器件电学性质的程序包,对于设计、模拟、理解和预测分子器件的输运性质及功能特性具有重要贡献。在Phys. Rev. Appl., Phys. Rev. B, ACS Nano, Small, J. Phys. Chem. C等国际Top 期刊以及 Sci. Rep., Phys. Lett. A, Chin. Phys. B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60余篇。2006年发表在 Phys. Rev. B上的成果已被引用60多次,2004年发表在物理学报上的论文获中国物理学会 2012年度“最有影响论文奖”一等奖(第一位)。近两年我们根据众多实验结果特别分析了现有分子输运理论方法存在的问题,基于WKB法和量子力学势阱/垒透射理论发展的OTCTCA方法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成功的解决了这些问题,给出了容易理解的物理图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mall及 Sci. Rep. 上。另外,我们跟南开大学向东教授科研团队的合作中利用0.1Å控制精度的力学可控劈裂技术通过对单原子的控制实现了两电极控制的单原子开关和存储功能,并从理论上阐明了其物理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Nano 上(IF=13.334, 通讯作者)。我们不仅能在纳米尺度上控制电极界面的构型,而且还能在固定电极的情况下利用电场辅助技术精准构筑单原子尺度的纳米间隙,这为在纳米尺度上实现电路集成提供了可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SCI收录一区顶期刊Small 和 Phys. Rev Appl.上。2022年我们与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del Barco Enrique课题组合作在单分子层次上设计并实现了多功能逻辑门计算功能,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Materials。
招生方向
硕/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物理学,原子与分子物理
研究方向
分子电子学,分子器件的输运机理,分子功能器件的设计,分子尺度识别与控制技术等
科研项目
李宗良主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金纳米电极的原子分子实时控制技术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研究11974217, 2020.1-2023.12, 62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子器件的门电压响应特性研究与分子场效应管的理论设计10804064, 2009.1-2011.12, 17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3、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共轭分子器件掺杂的PN结设计及其整流机理研究 ZR201MA037,2018.03-2021.06, 15万元,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
4、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有机分子气敏器件的敏感特性研究及功能表征ZR2013FM006,2013.10-2016.10, 9万元,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
5、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分子器件力敏特性机理研究与功能表征J13LJ01, 2013.1-2015.12, 5万元,山东省教育厅;
论文成果
发表SCI收录论文60多篇,代表性成果如下:
[1] Liu Ran, Han Yingmei, Sun Feng, Khatri Gyan, Kwon Jaesuk, Nickle Cameron, Wang Lejia, Wang Chuan-Kui, Thompson Damien, Li Zong-Liang*, Nijhuis Christian A*., del Barco Enrique*, Stable Universal 1-and 2-Input Single-Molecule Logic Gates, Advanced Materials, 2022.06.01, V34, 2202135, SCI收录一区Top期刊,自然指数期刊,2022年影响因子:32.086,通讯作者.
[2] Wang Shuang-Shuang, Yang Zhi, Sun Feng, Liu Ran, Liu Lin, Fu Xiao-Xiao, Wang Chuan-Kui and Li Zong-Liang*, Decoding forming processes of different contact configurations in Au- and Ag-electrode single-molecule junction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21.12.07, 125(49), 27290−27297, SCI收录二区Top期刊, 2021年影响因子:4.126,通讯作者.
[3] Liu Ran, Bi Jun-jie, Xie Zhen, Yin Kaikai, Wang Dunyou, Zhang Guang-Ping, Xiang Dong*, Wang Chuan-Kui* and Li Zong-Liang*, Fabricating atom-sized gaps by field-aided atom migration in nanoscale junctions, Physical Review Applied, 2018.5, V9, 054023, SCI收录一区Top期刊,2018年影响因子:4.782,通讯作者.
[4] Zhao Zhikai, Liu Ran, Mayer Dirk, Coppola Maristella, Su Lu, Kim Youngsang, Wang Chuankui, Ni Lifa, Wang Maoning, Li Zongliang*, Lee Takhee* and Xiang Dong*, Shaping the atomic-scale geometries of electrondes to control optical and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molecular devices, Small, 2018.3.15, V14, 1703815, SCI收录一区Top期刊,2018年影响因子:10.856,通讯作者.
[5] Li Zong-Liang*, Yi Xiao-Hua, Liu Ran, Bi Jun-Jie, Fu Huan-Yan, Zhang Guang-Ping, Song Yu-Zhi and Wang Chuan-Kui, Effect of H2O adsorption on negative differential conductance behavior of single molecular junction, Scientific Report, 2017.6.23, V7, 4195, SCI收录,2017年影响因子:4.259, 通讯作者.
[6] Wang Qingling, Liu Ran, Xiang Dong*, Sun Mingyu, Zhao Zhikai, Sun Lu, Mei Tingting, Wu Pengfei, Liu Haitao, Guo Xuefeng, Li Zong-Liang* and Lee Takhee*, Single-atom switches and single-atom gaps using stretched metal nanowires, ACS Nano, 2016.10.5, V10(10), 9695-9702, SCI收录一区Top期刊,自然指数期刊,2017年影响因子:13.942, 通讯作者.
[7] Liu Ran, Wang Chuan-Kui and Li Zong-Liang*, A method to study electronic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molecular junction: one-dimension transmission combined with three-dimension correction approximation (OTCTCA), Scientific Reports, 2016.2.25, V6, 21946,SCI收录二区,2016年影响因子:5.228通讯作者.
[8] Li Zong-Liang, Zhang Guang-Ping, and Wang Chuan-Kui, First-principles study on formation and electron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single oligothiophene molecular junctions, 2011.06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115(31), 15586-15591 SCI收录Top期刊, 2016年影响因子:4.536, 通讯作者.
[9] Li Zong-Liang, Zou Bin, Wang Chuan-Kui* and Luo Yi, Electronic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molecular bipyridine junction: effects of isomer and contact structures, Physical Review B, 2006.2, 73(7) 075326. SCI收录 Top期刊,自然指数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3.836.
[10] 李宗良,王传奎,罗毅,薛其坤,电极维度对单分子器件伏-安特性的影响,2004 物理学报 53(5) 1490-1495 SCI收录,中国物理学会2012年度“最有影响论文奖”一等奖.
荣誉奖励
1、刘然,2017年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有机分子器件的电极距离效应与电输运机理研究,2017.10.12,指导教师奖。
2、张英峰,2017年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气体小分子对2,5-二硫酚基哒嗪分子器件电输运质的影响,2017.10.12,指导教师奖。
3、李宗良,8087金沙娱场城2013年度研究生优秀教学奖,2014.1.
4、张广平、王传奎、胡贵超、李宗良,宋阳,傅潇潇,分子器件整流性质的调控研究,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012.
5、李宗良、马红、宋秀能、蔺丽丽、张广平,2012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分子电子器件与自旋器件的设计与性质研究 2012.12.
6、李宗良、王传奎、罗毅、薛其坤,中国物理学会2012年度“最有影响论文奖”一等奖 2012.9.22.
7、蔺丽丽、王传奎、罗毅、冷建材、宋秀能、李宗良,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分子器件弹性和非弹性电子输运性质的理论研究,2011.7.
8、赵珂、李宗良、孙玉萍、冷建材、王传奎,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分子体系非线性光学响应与电输运性质研究” ,2011.12
9、李宗良、 赵珂、邹斌、刘纪彩、王传奎,2008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有机分子材料光电性质和激光与之相互作用的研究,2009.1.
对外合作交流
1、与南开大学向东教授课题组开展分子电子学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合作研究,在单原子分子控制技术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2、与美国佐治亚大学B. Q. Xu教授课题组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机制,并分别从理论和实验角度开展合作研究,现有在读联合培养研究生一名,期待有更多有理想有能力的同学到B. Q. Xu教授课题组进行联合培养。 B. Q. Xu教授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及物理化学材料类Top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